古玩意新風貌 傳統燈籠客製轉型
台灣傳統產業面臨最大的難題,就是擔心後繼無人!南投竹山鎮,就有一家手工燈籠工廠,傳承了3代,為了堅持「古早味」精神,又得 顧及營利,他們正努力轉型成為觀光工廠,更加強客製化。
一件又一件,織的不是衣服,而是燈籠布。這是一間傳承3代的手工燈籠廠,裡頭的師傅正在加緊趕工,客人訂製的燈籠,從曬竹子到上漆,完全手工製作。
燈籠工廠經理謝雅純:「從原竹作到竹片的時間就大概需要2∼3個月左右。」
師傅將一根一根的竹子,仔細的用模子對好彎曲的弧度,在一根一根地,手工微調整,就怕撐起來的燈籠不對稱,這骨架可是有經過改良,申請專利的。
燈籠師傅:「雙手慢慢地往下壓,會聽到喀喀兩聲,你會發現這兩根鐵管其實就跟雨傘的傘骨一樣,所以這種燈籠就叫做傘燈。」
摺好彎曲的弧線後,再把燈籠放在鐵桿,調整好每根骨架的距離,再套上棉線,沾上白膠固定,還要再等個一天一夜,確定乾了以後才可以幫燈籠穿上衣服。
接手的第三代年輕人說,因為看到當初爺爺作燈籠的堅持,還有這即將消失的傳統產業,他和家裡頭,年輕一代的成員商量後,決心接下這項傳統工業。
燈籠工廠經理謝雅純:「這樣的文化開始在慢慢消失當中,所以後來我們就想說是不是要透過另外的方式,就是轉型成觀光工廠,藉由導覽方式可以讓更多人來了解這燈籠之美。」
年輕師傅寫得一手好書法,他正專注地替燈籠上字,這群年輕人從曬竹子開始,堅持古法,完全不假機器之手,所以做好一個燈籠是費工又耗時,為了延續這樣傳統技術,他們努力地將這項傳統工業轉型。
燈籠工廠經理謝雅純:「只要將尺寸給我們,我們大致上就可以做得差不多。」
希望透過新的文創商品以及觀光工廠的型態,讓手製燈籠能夠繼續傳承下去。(民視新聞 賴姵君 南投報導)民視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