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稻埕的誠品!你去過了嗎?
這幾年大稻埕越來越有文創街的況味了,其中有五家店名帶有「藝埕」的老街屋構成一個推展台灣傳統物業的生態圈。曾問過附近的店家:「藝埕」是何方神聖? 店主回說,「藝埕」可以說是我們這邊的誠品。
老闆周奕成(藝埕??)
因為老闆叫周奕成所以取名「藝埕」?
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,周奕成可是野百合學運的重要人物,可說是帶頭的角色。關注社會現況的周老闆之後投身民進黨,為重要文膽,後來因為對陳水扁政府不滿而在2008年組建第三社會黨,而後淡出政界。
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,周奕成在聯合報的專欄呼籲政府輔助「微型創業」紓緩失業。他本人也自蹈理念,投入文創與輔導微型創業,最早在07年與陶藝家蕭立應共同創辦陶瓷品牌「台客藍」。2011年,因為台客藍做出通路,周蕭二人集資開了世代陶瓷公司,門市設在迪化街永樂市場對面的巷子內,這就是小藝埕,第一個「藝埕」,後來又有民藝埕、眾藝埕、學藝埕、聯藝埕。
很有想法的周老闆在打造小藝埕時就構思建立一個微型創業基地。根據壹週刊《周奕成觀點 向大稻埕世家學習,做台北最本格派的文創社群》報導,周希望經營的物業要與大稻埕五種傳統行業:茶、布、農產(中藥、南北貨)、傳統戲曲、建築(觀光與設計)有關。周表示,他們的團隊所經營的事業,茶館、陶瓷店、布店、書店、水果店、工藝品店、小劇場等,都是過去一百五十年間在大稻埕出現過的行業。
根據周奕成撰寫的《大稻埕變大藝埕 打造台灣第三次新文化運動場景》,周認為大稻埕這地方承載了最多的台灣文化意義。走入大稻埕,在每個轉角都不得不與台灣歷史相遇,在這裡人們會思考最厚重的問題。
為什麼是大稻埕?
這幾年頗具話題性的1920書店其實也是周奕成的心血之一。定調在1920年是源於老闆對大稻埕風華的憬慕,因為1920年代是台灣歷史風起雲湧的時代,而大稻埕身為當時極為繁盛的聚落,其生活水準與思想自是蓬勃發展的,周希望可以再現當時的風華。周奕成在文中預告,隨著越來越多落腳大稻埕的傳統文化及創意產業工作者,漸漸構成他們理想中的「大藝埕」,預見十年之內,大稻埕將成為台灣第三波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。今天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將來的世代建構一個銜接歷史的場景。
目前已帶起十幾家創業團隊的周老闆,對於台灣近年來很流行的老街活化與再生十分不以為然,《大稻埕變大藝埕 打造台灣第三次新文化運動場景》此文中周批判「活化」與「再生」這兩個詞彙顯現出一種指導者的姿態,教導社區該如何提升文化或促進繁榮,所建議的方式卻僅僅是虛華不實的行銷活動,對大稻埕這個老街區來說缺乏實益,也和在地人的作風相背。周強調大稻埕本來就是活的,不需要再生,她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活力,激發能量。有心人應該重視實踐,要先證明自己能夠立足,再尋求支持。
藝埕的理念
「先證明自己能夠立足」,從這句話就很清楚地表明老闆的文創概念很注重實際的淬煉,而非空降而來的計劃。大家都知道迪化街的臨街店面租金是很高的,所以老闆必須用群聚的方式來分攤租金,雖然很辛苦,老闆並無怨言,還在受壹週刊採訪時表達對屋主的感謝,感謝屋主家族的認同,願意用略低的租金出租他們祖先的起家厝。
老街再造這幾年一直被詬病,有各種不同的批判,常常會讓人困惑到底文創這條路要怎麼走? 看到周老闆的見解與堅持不禁讓人醒思,與其去想大方向,不如凝聚各方有心人士去實做,就算失敗那也是可貴的經驗與努力的見証。政府「走入民間」的口號不應僅止於文化人的保護傘,而是文化人敢向叢林法則挑戰的奮鬥,畢竟人們所仰慕的老街風華,都是實際商戰擇汰的見証,文化的生命力來自於血淋淋的生存法則,美好的文化是我們後人懷想而賦與的,不該把「風華再現」想得如此美好簡單。
留言
張貼留言